从冬至节气开始算起,就进入了传统的“数九”。从这往后的27天里,气温越来越低,人体的防御功能也越容易被破坏,导致疾病高发。三九养生要特别讲究,才能让身体为来年做足储备。
“十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”,进补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,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环境、气候特点来补,才能达到预期效果。
同样在北方,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在“冬补”上,既有相似之处,又有一些差异。
东北多吃温热之品
东北气温低,风寒感冒、呼吸道疾病、骨关节性疾病易加重,心脑血管病患者遇骤冷易突发急性心梗、卒中。
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孙其伟介绍,中医上讲干冷需要“热补”。
西北润补去燥
西北地区的冬季除了不亚于东北的严寒,更添一分“燥气”。
润肺银耳羹(西洋参3克,北沙参、天冬、川贝、白芨各6克,装入纱布袋内,加水100毫升,煎煮1小时。干银耳25克泡发后加入其中,文火煎煮至黏稠,调味勾芡即成)养阴清热、益气生津,可治疗久咳少痰、口干咽燥、手足心热等症。
百合粥(百合30~50克,粳米50~100克,加水煮粥)润肺止咳、养心安神。
东南
大雪开补,羊肉当先
东南地区的冬季阴冷潮湿,消化系统疾病高发。
补得太早容易上火
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朱欣佚提醒,真正的进补还需等到大雪节气以后,补得太早反而容易上火。
中部
保暖防湿,养肾为主
中南部地区冬季雨雪天气较少,温度多在冰点上下。
保暖防寒湿,清补为主
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师何泽云指出,中南地区人们喜食油腻、辛辣、厚味之品,脾胃功能和运化体内水湿的能力通常不太好,大便偏干、失眠的病人较多,尿路感染、(类)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。
饮食应该清补,莲子红枣大米粥就是一款比较适合全家人的食补方法。
多食大葱,注意泻火
岭南的气候特点是四季不分明,全年以湿热为主。
防湿邪伤身,不必强调补
只要注意夏季防止湿热邪气伤身,冬季大可不必额外进补。
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陈润东强调,中医治法有补虚与泻实之分,通过这两种不同手段,实现同一个目的—阴阳平衡、祛除疾病。
冬季一碗粥最养人
西南
初冬补阳,冬末滋阴
云贵高原冬季气候阴冷湿寒,四川盆地则潮湿多雨,早晚温差大,湿寒对人体的侵袭较重,初冬进补以补阳为主。
羊肉火锅是很好的食疗方
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教授王志红介绍,羊肉火锅是一道非常好的冬季食疗方。
按体质分
4种“体虚”对症下药
进补主要作用是“补虚益损”,而虚又分气虚、血虚、阴虚和阳虚四种,各有不同补法。
气虚:人参是最佳补品
症状:易疲劳,没有精神,常感觉乏力;舌苔较淡、舌体较胖且有齿痕。
食补:建议多吃补气健脾的食物,山药、莲子、糯米、小米、黄米、大麦、胡萝卜、栗子等。
药补:如果虚症较重,一动就气喘吁吁、气短,甚至乏力到连路都走不了,并且声音低微时,就要抓紧看医生,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药。
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王国玮指出,人参是应对气虚的代表补品,一般来说,气虚而稍偏热的,如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、更年期综合征者,建议服用西洋参;气虚偏寒的可服用红参(高丽参)进补;单纯气虚的可服用白参(生晒参);气虚较严重者可服用野山参。
血虚:上火别吃阿胶
症状:失眠、头晕、脸色发黄、指甲发白、嘴唇颜色偏淡,舌苔厚;女性月经量少、色淡等。
食补:桂圆、大枣、乌鸡、黑芝麻、鸡肉、红糖、赤豆等。
药补:如果头晕、心慌很严重的情况下,去医院检查后发现贫血,就说明血虚较严重。此时合适的补品为阿胶、当归等。
阿胶实际上并不是适合所有的血虚者。在没有食积、淤血、气滞、湿邪等情况下,才较适合服用;如果有热邪,上火、小便呈黄色、口中生疮、嗓子疼等情况,建议不要服用。
阴虚:胖人别服六味地黄丸
症状:最典型的是五心烦热(两手手心、两脚脚心、心口烦热)、口眼干燥,体型偏瘦。舌头依稀可见如同土地干旱后的小裂纹、舌苔较少、舌体发红。脾气相对暴躁。
食补:银耳、木耳、海参、山药等。同时忌辛辣,少羊肉、辣椒。
药补:有些阴虚严重的人身体燥热,医生可能建议其使用六味地黄丸等滋阴的药物,但它毕竟是药物,有严格的适应证。比如胖人服用,可能影响脾胃功能;有腰膝酸冷、喜暖畏寒等明显肾阳虚症状者,也不宜服用六味地黄丸。
阳虚:用错鹿茸可能烦热不安症状:手脚发凉、心慌怕冷、容易起冻疮、体型偏胖。
食补:羊肉、牛肉、鳝鱼、泥鳅等,适量加葱、生姜、胡椒等调味。
药补:补阳药物主要有鹿茸、肉苁蓉、菟丝子、冬虫夏草等。鹿茸的壮阳功能较强,可磨粉或浸酒后服用;但阴虚内热者别服用,否则有可能造成出血、烦热不安等不良反应。同时,男人40岁前、女人45岁前无需补肾。
|